查看原文
其他

文学大家怎么读文学经典? | “大家读大家”系列上市!

2017-12-07 人民文学出版社


现在与大家见面的“大家读大家”第一辑文丛,是一批当代著名作家的读书笔记或讲稿的结集。在策划这套丛书的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个课堂实验,在南京大学请毕飞宇教授开设了一个读书系列讲座,他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去解读中外名著,效果奇好。毕飞宇的课堂教学意趣盎然、生动入微,看似在娓娓叙述一个作家阅读文本时的独特感知,殊不知,其中却蕴涵了一种从形下到形上的哲思。


丛书第一辑的作者,都是文学领域的大家。马原执教于同济大学,他们在课堂上对中外作家经典的解读,几乎是大学文学教育中的经典“案例”,讲稿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哈佛荣休教授李欧梵先生,因学术的盛名,而使读者忽视了他的小说家散文家身份。李欧梵教授在文学之外,对电影、音乐艺术均有极高的造诣,其文字表达兼具知性与感性。收录在丛书中的这本书,谈文学与电影,别开生面。


张炜从九十年代开始就出版了多种谈中国古典、现代文学,谈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读书笔记,他融通古今,像融入野地一样融入经典之中,学识与才情兼备。


才华横溢的苏童,不仅是小说高手,他对中外小说的解读,细致入微,以文学的方式解读文学,读书笔记如同他的小说散文一样充满了诗性。


叶兆言在文坛崭露头角之时,就是公认的学者型作家,即便置于专业人士之中,叶兆言也是饱学之士。叶兆言在解读作家作品时的学养、识见以及始终弥漫着的书卷气令人钦佩。


王家新既是著名诗人,亦是研究国外诗歌的著名学者,他用论文和诗歌两种形式解读国外诗人,将学识、情怀与诗性融为一体。


艺术本身就是有直观和直觉效果的学科门类,同时也是拥有广大读者群的领域,我们有信心约请一些著名的专家与创作大家共同来完成这一项任务,我们的信心就在于许多作者都是两栖人物——他们既是理论家,又是艺术家,在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各个艺术门类里都有深厚的人文学养和丰富的创作经验。


“大家读大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我们将陆续推出当今著名作家解读中外大作家的系列之作,以弥补文学阅读中理性分析有余而感性分析不足的遗憾,让更多的普通读者也能从删繁就简的阅读引导中走进文学的殿堂。


“大家读大家”系列主编   丁帆 王尧



——

 

教我灵魂歌唱的大师


王家新


The Master who Taught My Soul to Sing 




王家新:


一个诗人,不仅是写出了一些好诗的人,也不仅是提供了某些名句的人,还是为他那个时代带来了某种美学气质和精神性的人,或者说,是一个能够在贫乏的年代为我们拓展出诗的精神向度的人。


*


书名“教我歌唱的大师”,原诗出自叶芝。这本书是诗人王家新对数位曾对他发生过深刻影响的叶芝、奥登、希尼、茨维塔耶娃、曼德尔施塔姆、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布罗茨基、里尔克、米沃什、扎加耶夫斯基、特朗斯特罗姆、洛尔迦等诗歌大师的一次整体性评述和回望。


作为“朦胧诗”后最重要和富有影响力的当代诗人,王家新被视为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人物。不懈创作诗歌的同时,也一直坚持对诗学问题进行思考与探讨,北京大学吴晓东教授曾称其以诗歌为核心的全部写作堪称一部“中国诗坛启示录”。


——


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人物


叶兆言


The Great Authors




叶兆言:


写作行为永远是孤独的,永远被人误解。稿费制度对文学繁荣是刺激,同时也是场灾难。写作行为应该是人生的一种需要,是人的生命的一部分。小说家必须“天天面对永恒的东西,或面对缺乏永恒的状况”。


*


本书为作家叶兆言解读国外经典作家作品的随笔散文集,所谈论的作家既有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也有略萨、奈保尔。本文集兼具小说家的敏锐与批评家的执着,从另外一个侧面,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一位文学大家的私人阅读史。


——


小说是灵魂的逆光


苏童


Novel-the blacklight of Soul




苏童:


令人愉悦的阅读每年都会出现几次。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读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时我在北师大求学,一位好友向我推荐并把《守望者》借给我,我只花了一天工夫就把书看完了。我记得看完最后一页的时候教室里已经空空荡荡,校工在走廊里经过,把灯一盏盏地拉灭。我走出教室,内心也是一片忧伤的黑暗。我想象那个美国男孩在城市里的游历,我想象我也有个“老菲芯”一样的小妹妹,我可以跟她开玩笑,也可以向她倾诉我的烦恼。


*


苏童的阅读笔记如同他的作品,非常感性又非常复杂,非常细腻又非常宽广。在苏童的阅读地形图中,有对卡尔维诺、纳博科夫、菲茨杰拉德、辛格、米兰·昆德拉等西方作家的作品阐释,也有对周作人、聂华苓、王安忆、迟子建等本土优秀作家的解读,还有对费里尼的经典电影《八又二分之一》《甜蜜的生活》等的点评,更有对短篇小说的独到见解。这些文章为首次结集,与读者共享阅读之美。


——


模仿上帝的小说家


马原


The God-intimating Novelists




马原:


亨利虽然不再多说什么,多做什么,作家也不再多描述什么,然而每一个认认真真将小说读完的人都会有情感的澎湃,会特别难受,久久不能平静。当你用心通读完小说,这么一个可以说是简陋至极的结尾,却真的会在你心里产生巨大的美学冲击。


*


本书辑录了作家马原在同济大学等高校课堂上与学生谈小说的讲稿,所谈小说多为西方经典,如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的花园》、哈谢克的《好兵帅克》、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霍桑的《红字》、加缪的《局外人》、马尔克斯的《六点钟来的女人》、纳博科夫的《黑暗中的笑声》等。马原通过自己的阅读版图向大家展现出优秀文学作品的诱惑力,同时也散发出马原式的独特解读魅力。这些文章为首次结集,与读者共享阅读之美。


——


从热烈到温煦


张炜


All the is of Passion Tends to Peace




张炜:


这是在地球的某个角落里寂寞着、激动着、热爱着的一个人。一个比他更年轻的诗人收到他那著名的十封信之后写到:“一个伟大的人、旷百世而一遇的人说话的地方,小人物必须沉默。”是的,我们都是一些应该沉默的人。可是我们不能够,因为我们偶尔也像里尔克一样寂寞。冬天里的寂寞,春天里的惆怅和秋天里的伤感,就像当年加在里尔克身上一样,也会加在我们身上。


*


本书是张炜近年阅读笔记的精选,是他阅读外国经典作家作品的心得笔记。辑入的文章各有角度和特点,展示出一位文学创作者对历史与现实、对文学与人生的独特领悟与见地。文笔简约洗练,极具洞见,融入了他对经典作家与作品的分析及思考。


——


小说课


毕飞宇


Fiction Reading




毕飞宇:


有时候我把小说看得很重,足可比拟生命。有时候我也会把小说看得非常轻,它就是玩具,一个手把件,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一遍又一遍。

 

对许多人来说,因为有了足够的生活积累,他拿起了笔。我正好相反,我的人生极度苍白,我是依仗着阅读和写作才弄明白一些事情的。

 

*


本书辑录了作家毕飞宇在南京大学等高校课堂上与学生谈小说的讲稿,所谈论的小说皆为古今中外名著经典,既有《聊斋志异》《水浒传》《红楼梦》,也有哈代、海明威、奈保尔、乃至霍金等人的作品,讲稿曾发表于《钟山》杂志,广为流传,特结集以飨读者。



——


不必然的对等

——文学改编电影


李欧梵


Unnecessary Equivalents 

—— Adaption from Literature to Film




李欧梵:


我写这本书,有一个潜在的目的,姑且称之为“后启蒙”:经由现今来重新认识过去,也经过电影来重新认识文学,特别是中外文学的经典。……这个“后”字,至少有两个涵义:一指现今的所谓“后现代”社会;另一个“后”字则指的是“后”来居上的学问——电影,我认为现今已是经由电影来重新认识文学经典的时候了。


*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个老影痴的观影札记。作为有将近七十年观影历史的李欧梵,从电影中去重寻文学经典的灵光,这种“回归”并非绝对肯定所有原著的文学价值,而是探求在新媒介的影响下文字与光影的因缘际会。这本书的行文没有艰深的理论,通俗又启蒙,既是好玩的观影指南,又是文学与艺术沟通研究的优秀文本。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